网络层之IP协议,它带来了哪些功能,真的能顺着网线找到?

2024-11-15 08:27:48

前言

在上一篇,学习了链路层的以太网协议,知道了MAC地址,在以太网中,找到对应的终端最终依靠的是MAC地址,但是在实际使用中,大家可能发现并不是使用的MAC地址,而是IP协议,比如


(1)浏览器输入域名会通过DNS解析到IP地址;访问共享文件夹时,输入对方电脑的IP地址即可;在进入某个设备的后台的时候,输入对应设备的IP地址即可进入。

(2)博主比较喜欢看悬疑、推理、警匪的影视/电影,美剧里面经常会出现通过IP攻击了某个服务器、定位到了位置、通过技术获取到了监控画面,就算在港剧里面也会出现这样的桥段,某个犯罪嫌疑人利用公共场所网吧/网咖发布有害信息,警方很快就通过这个IP定位到了这个网吧位置所在,然后通过监控分析出犯罪嫌疑人的特征,进行抓捕。

(3)每个设备上面都会有对应的IP信息,包括电脑、手机、摄像头、网络设备、甚至智能家居都会有。


通过生活中使用以及影视剧之类可以得到一些信息。


IP协议

IP协议是网络层唯一的协议,全称Internet Protocol(互联网协议),也是TCP/IP协议体系中最核心的协议之一,通过IP地址,保证了联网设备的唯一性,IP最大的特性是为两个终端之间的通信提供更高的效率、更高的传输速度,也带来了弊端,就是无连接以及不可靠的传输

这个图是不是很熟悉,没错就是第二篇里面的,但是这里扩展了一下,比如图上面的访问者1、2、3,都需要访问WEB服务器,这个时候WEB服务器怎么去区分跟识别这三个请求,又怎么去保证能够正常返回。


想象一下我们实际生活中,全国人口这么多,如果单独用姓名来区分,重名的非常多,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唯一能标识自己身份的东西,那就是身份证,重名了没关系,身份证的ID是唯一的,在网络世界中,也是一样,为了唯一性,给每个设备也加入一个“身份ID”,在通信的过程中,携带“身份ID”信息包含在数据包里面,这样在服务器收到以后,能够准确的回复。

在网络中的“身份ID”就是IP地址,这样在访问的过程中,将IP地址携带在数据包中,服务器收到以后就能够明确是谁发的,返回的时候根据IP地址返回即可。



这里以访问者1(12.1.56.6)访问服务器(1.1.1.1)举例(这里只看网络层)


这个过程在第二篇就介绍过了,以生活中快递的形式代入,把包裹当成数据包,把快递单号当成源目IP(快递单号包含发件人与收件人),快递公司的运输工具当成internet中的路由器等设备,在运输途中,根据单号的收件人地址(目的IP)来运输,中途会进行中转,交给另外的运输车继续运输(路由器通过查询路由表,交给下一个设备继续处理一样),最终到达收件人的手里。

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得到的信息

IP协议的报文格式

在上一篇二层的以太网协议中,了解过以太网的报文格式,那么在IP协议中它也有自己的报文格式,正式因为有了这个格式,数据在从上往下封装的时候,才能完整的生成一个对应每层的头部。

红色标记的是目前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必须知道的,其余的可以等有一定基础后在回过头了解,否则记得太多会有点混乱。(下面会介绍下每个字段的作用)


一个标准的IP头有12个字段,对于刚接触网络的朋友来说,不要求全部掌握,红色部分是必须掌握的,其余的暂时作为可选,但是需要了解下作用,下面把相同作用的字段做一个知识点的汇总。


标明区分了IP头部与数据有什么作用呢,比如上图,可以知道IP协议的头部是20个字节,总长度是200个字节,那么去掉头部后剩下180个字节,我们可以回想下第二篇讲解的,路由器收到一个数据包后,它需要解封装拆除IP头的信息,读取里面的目的IP地址信息,甚至有时候需要修改IP的信息,完成后在重新进行封装操作,那么路由器怎么知道这个IP头的范围呢,IP头部默认是20个字节,最大可以60个字节,不是固定的,万一它在操作的时候把数据部分也当成IP头部的一部分进行修改,那这个数据包的内容不就遭到破坏,从而变的没有任何意义,所以标明区分IP头部与数据的范围后,设备就有了一条明确的分界线,避免了这样的情况发生。



ping暂时还没讲解(暂时不用关注),可以发现不通的终端类型TTL是不一样的,PC为64,服务器为128,这个了解还是有些用的,后续我们可以通过TTL的值来判断这个终端是路由器、普通PC还是服务器。

TTL每次减少1,还有体现到了一个重要作用就是“被动防环路”,在某些时候,由于工程师的粗心导致网络”成环”了,数据包从1-2-3-4-5的路径这样走,会发现又回到A了,A继续发送,沿着2-3-4-5又回到A,这样循环,如果没有TTL的话,如果数据包一多,那么这个网络的的资源就会被消耗掉,有了TTL,每经过一个三层设备减去1,那么最终是会变成0的,0就会被丢弃,从而不会一直循环下去,但是这里要注意,这种方式只是一个“被动”的解决办法,真正的一个规划好的网络是不会存在在这种情况的。

比如访问者1发送了多个访问给服务器,有TCP的应用、UDP的应用,那服务器收到以后,它到底是交给TCP处理呢,还是UDP处理呢,所以有了protocol以后,服务器根据这个ID就能明确知道是交给哪个上层协议处理了,完成正确的交互。就像我们平时电脑使用的时候,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后缀名,有不同的应用程序去打开读取,如果有txt记事本去打开一部MP4的电影,那肯定是会出错,同样如果服务器处理TCP的数据采用UDP协议来处理,一样会出现错误。

最终,不管是以太网协议的类型字段,还是IP协议的protocol字段,以及接下来要学习的TCP、UDP协议的端口号,都在做一件事情,明确告诉接收方,用正确的上层协议来处理这个数据



IP协议总结


“承上启下”

可以看到IP地址在IP协议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,甚至在如今互联网的使用中密不可分,像我们使用的身份证都有对应的分类,按省份、城市、地区、出生年月日等格式进行区分,那么IP地址的分类与格式是怎么样的呢?下一篇来进入一下IP地址的课题,这个也是让人很头疼的知识点。

相关推荐